这种对自身状态、表现和可能被评价的过度关注,就像一盏高瓦数的探照灯照在自己的身上。
放大了每一个细微的不自在感,导致了尴尬和紧张。
这是一种能量内耗。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聚光灯效应,也称焦点效应。
人们往往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形象与言行的关注度,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在社交中,你把焦点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诚然,我们都渴望自己与人相处时,展露美好和善良的一面,但这里面有一个物极必反的地方是:
我们因为在意,却无形中放大自己的不足,并由这种不足而更加手足无措,加重了尴尬和紧张。
那么,注意力向外,就是将聚光灯从自己身上挪开的关键方法。
也就是你将关注自我的焦点,放到与你相处的那个人身上。
注意力向外,社交能量就会流动。
当你把注意力——就像那盏探照灯——转向对方时:
比如认真倾听他们说话的内容,不仅仅是说什么,还有语气、节奏、情绪,观察他们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思考他们话语背后的含义,好奇他们的经历和感受,那么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你就没空去想自己了,而是专注于理解对方,大脑就会自动减少对自身表现的过度监控。
当然,我十分理解很多人的一种心态是:
我自认没有强悍的内心,我的社交精力有限,我有时还会自卑,所以我就办法不关注自己只去倾听别人。
我讲一个我的经历。
我的正职工作是广告人,作为乙方,我会经常和甲方见面开会,参加各种应酬。
我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社交里,我基本都是低位,别人各个都是公司老板,是有钱人,是品牌方,是掌握更多资源的人。
而我却是求着他们给单子给客户的那一个。
最开始,我也尴尬死紧张死,怯懦卑微,却无比想要表现自己,结果越在意越糟糕,适得其反。
你知道我是怎么改变的么?
我就直接将自己完全暴露。
这源于我学习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操理论,就是暴露认知疗法。
我不再试图通过掩饰什么来表现一种完美,相反,我大胆承认自己的尴尬和紧张,甚至直接说出口。
结果是:大家反而表达了理解,并给予宽慰。
然后我意识到:
在社交中尴尬和紧张,有时是自认处于地位时所带来的不自信和局促,并急于掩饰和解决,反而欲盖弥彰。
要这样去想:
对面的人难道不知道么?作为社交高位者,他们看得比你还清楚,你的任何虚张声势,他们其实也都明白。
那就不如坦然承认,让自己暴露在这种氛围中,好似是一种摆烂,爱咋咋,我又不是非要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地位才能对谈。
我现在能身处其中,就证明我也没差到哪儿去。
我是来办事的,又不是和他们一较高下的。
如此一暴露,如此一坦然,反而不怎么尴尬和紧张了。
这样心态的变化,有一个认知的迁跃。
就像读者在私信我时,他的底层逻辑是,认为与人相处,尴尬和紧张是不好的不对的,想要纠正。
但如真的想要缓解,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一个认知是:
尴尬和紧张,都是人之常情,原则上,并不需要纠正,它们的出现和产生,都具有合理性,都是你的正常心理情绪反馈。
首先要明白,这不是一种错。
只不过,于自己而言,有时会带来一些社交上的不良感受,然后可以想办法进行规避。
无论是培养强大内心,稳定内核,自我认同感塑造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尴尬和紧张的等级,控制在自己可内化的程度。
这里面,有一层深意是:
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暴露短板的羞耻感。
这实则,是将自我的片段行为,比如说错话,和自我整体价值,比如我无能,这两者错误的捆绑在了一起。
要知道:
一个良性的健康的自我认同者,会将这些短板视为人类的同性,而非单单是自己的毛病,更不是个人污点。
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如深海静默自存。
而社交中的小小风浪,仅能扰动表层。
当你深刻明白这一点后,你才能做到注意力向外,因为你会察觉到另一件事:
无需防御的社交真诚,才是最锋利的破冰器。
最后:
归根结底,想要和别人相处不尴尬不紧张,最核心的是:
解放心态。
注意,不是【改变】心态,而是【解放】心态,你细品。
要意识到:
一场社交,其实并不是一场关于我的考试,而是社交中各方的共同创造。
你来我往,迎来送往,有来有往。
就像那盏探照灯,一会儿照到自己身上,一会儿照到别人身上,它不拘泥于某个人,也不限定某种所谓的标准形式。
我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词是:
社交生态位。
我们对社交尴尬的感知,本质都是误判了自身在关系系统中的生态位。
将他人视作评价主体,自我降级为被评价客体,而非平等互构的共生体。
一场社交,不管初衷和目的如何,都随时在进行语言和思想交换与碰撞,随时都在流动,它不是封闭和固化的。
那么如何看待尴尬和紧张,也应该保持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就是——
在一场社交开始时,你就已经被认可参与其中,这等于首先从社交属性中,默许了你的存在。
社交中任何尴尬和紧张的产生,都不是你的错,它的原因多样,不用为此而过度懊恼。
在你感觉尴尬时,把注意力向外,去观察他人,把这种锚定丢给对方,你会发现他们或许也没比你强到哪儿去。
比起刻意展示自己的强大,甚至装作强大,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是舒压的关键步骤。
压力顶到头,要做的不是关掉阀门,而是打开泄压阀,循序渐次排掉部分压力,调整到自适应状态。
构建社交的生态位,就是时刻调整,以维持良性的社交能力。
此处应有我,此处本有我。
存在无须自证,成长自带威严。
我在此处,如石在悬,不证自成。
最后,我要多说几个提醒:
在社交中,合群不是你的义务。
更没有必要非要讨好谁。
如果你要讨好,一定是要图点什么,那这时你可以展示自己的讨好。
但此刻的讨好和迎合,切记,这不是你的本能,而是你的技能。
如果你尝试了很多方法,依然感觉尴尬和紧张,那么下次不要去就好了。
其实啊,这一切,没什么大不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