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凉山彝族传统擀毡制作技艺流程众多,工序考究,擀毡技艺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在工艺流程上得到进一步改良与发展,而且在日常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使擀毡制品的实用和审美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凉山彝族擀毡制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活态传承至今。如今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也导致了擀毡制品需要量的增加。本文以昭觉县国家级非遗擀毡技艺为研究对象,昭觉的擀毡技艺保存良好,传承未断,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对当地擀毡技艺制品的产生、消费、交换、使用等进行的调查,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开发利用擀毡技艺,使文化资本变为经济资本,为彝族擀毡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擀毡技艺;国家级非遗
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毡技艺在2008年6月7日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且申报单位就在昭觉,凉山彝族擀制技艺主要是“加什”1披毡)制作的项目。本文以昭觉县擀毡技艺为研究对象,调查昭觉县各个方言区擀毡技艺的传统与现状,通过搜集、摘录和整理有关擀毡技艺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昭觉的擀毡技艺保存良好,传承未断,最具有代表性。现在很多民族民间工艺在迅速的衰退,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但凉山彝族的擀毡技艺却呈现出兴盛的局面,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通过研究全面了解擀毡制作技艺的流程,包括其用到传统和现代工具,挖掘其文化内涵,保护传统手工艺。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彝族擀毡技艺与特征,对于丰富彝族文化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宣传推介昭觉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文化、构建和谐凉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传统与现状
(一)凉山昭觉彝族擀毡技艺的传统历史溯源
凉山彝族擀制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源远流长。凉山昭觉县彝族羊毛擀制工艺与彝族族源和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可谓含有古老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影响着彝族千百年服饰的演变及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羊毛擀制工艺在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诸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的诸多社会功能满足着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彝族其它生活物品无法与之比拟和取代的。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凉山彝族纺织技术与擀毡技艺是先祖阿约阿先所创。说起披毡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彝人祖先在训服绵羊之后,便开始了捞毛纺线做衣的各种尝试。有一年,一个叫阿约阿先的牧羊人捞下羊毛没有运走,夜间为了驱寒,他便把羊毛集中起来,垫的垫,盖的盖,把自己包裹在其中,就这样睡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垫的羊毛已经凝结在一起了,成了块状。后来,他又经过了无数次地实践,便发明了最早的擀毡。
(二)凉山昭觉县擀毡技艺的现代传承现状
凉山彝族毛纺织擀制技艺包括加什制作和瓦拉制作两个项目。这个项目2008年6月7日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代表性传承人曲比里星从小跟父亲学习彝族加什制作技艺,技艺学成后,在这长达30多年中,他制作出质地不同,大小风格各异的各类彝族披毡,从他18岁那年起,独立完成该项技艺的全流程。掌握弹羊毛、铺羊毛、喷水、搓揉、穿领、做褶子、染色等披毡制作技艺的各个工艺流程。彝族加什手工技艺是彝族传统服饰工艺中的重要技艺之一。披毡,男女老少均可披用。披在身上可御寒、护身、防潮。夜可作为被盖,是彝族日夜不离身的重要服饰,也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服饰之一。同时也是显现的文化载体,呈现着强烈民族服饰特色,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从掌握该项目技艺以来,各地青年前来学习者较多,他愿意把该技艺传授下去,目前,有共12名学徒。其中4名基本学会各项流程,其余8名在初学阶段,他履行着该项目技艺传承的义务。
以前昭觉县常看见山寨边,瓦板房旁的小平坝上有人在擀毡,但都是男人,那些男人们在擀毡时是不允许妇女参与和围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女人擀毡的现象在昭觉县城越来越普遍。
二、凉山彝族擀制技艺的文化属性
(一)地域文化特点与生产方式
凉山彝族主要生活在海拔两千五百米左右的山区,这里盛产绵羊,彝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羊毛和羊皮制作加什、瓦拉、毛裙、毡帽、毡袜等服饰的习俗。凉山彝族长期以来用羊毛来擀制披毡满足生活上的温暖需求,羊毛擀制技艺的传承历史久远,流传地域广泛,擀制的品种丰富多样,各地区的技艺技法及其产品风格都具有区域性特征。擀毡工艺是一种原生态的手工工艺,工序虽然简单,但要求工序细腻,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凉山彝族擀毡制品“加什”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的称“沙博或阿博”是套在“瓦拉”2里面穿的,双层加什是单独披着的。单层披毡穿着简便,在劳作时可披用。双层加什是在盛会上披着的,起着礼服的作用。有本色、灰色、白色、黑色,也有染为蓝色的。白色、灰色、黑色的加什或阿博是彝族中老年男女穿着,蓝色或青色为青年男女所披用。凉山彝族擀制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是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其工艺精湛,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仪式呈现与文化展演
从彝族在婚丧嫁娶仪式上,仪式主人需披着加什的习俗看来,该项技艺产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羊毛制品在彝族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特征为厚实,轻便,挡风、御寒,劳作、放牧方便,较好地服务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彝族“尔比”说“随父擀毡,随母纺织”,一般在老人去世时就会说这句话,说明这项传统工艺在彝族社会中的扮演着重要角色,连人死了都会传承这种传统技艺。彝族“尔比”里说,“母亲缝的披毡最温暖,母亲做的荞饼最好吃”说明披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凉山彝族的平时生活中,走亲访友、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都要披擀毡制品“加什”;在做宗教仪式时,牺牲转头的时候也必须穿彝族擀毡制品“加什”。
1950年10月3日,蒋正才代表彝族向毛主席献礼。他敬献的是彝族人民用最上等的羊毛精心擀制的一件黑色披毡。1999年4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凉山视察,彝族人民献给他一件蓝色的瓦拉作为礼物。2018年彝族群众给习总书记披上擦尔瓦。2010年和2011年,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先后到凉山昭觉视察工作,昭觉人民给两位领导人献上白色的瓦拉。2013年,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昭觉视察工作,彝族人民同样献上一件白色的瓦拉作为珍贵的礼物。在2019年10月22日,在北京景山,四川凉山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代表人物、彝绣非遗传承人、原创独立设计师阿牛阿呷将携最新创作的彝族创新服饰“云梦彝山”系列作品亮相“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该系列采用国家级非遗彝族羊毛纺织及擀毡技艺进行制作,意在描绘彝人日常所见似雪的羊群、层叠的山峦,抒写大山和羊群给予彝人的生命馈赠。在“云梦彝山”整场中,两位来自凉山的彝族妇女在T 台上现场擀织羊毛纺织品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各路媒体,镜头频频聚焦她俩及其手中的作品。从节日盛装到日常穿戴,带领大家“跨越”千年欣赏彝族服饰文化艺术最本真的美。
三、凉山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大有作为,它始终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决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我们当今略显浮澡社会的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一种人们对匠心之美,技艺之美的再认识,也是感受祖辈们聪明才智的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应用到当前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中来,对农村产业新业态的布局,提高当地经济,推动乡村文明具有非常重要划时代的意义。关于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面临的传承困境,从文化创新、文化振兴、传承人群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强化机制的基本上还没有。本文通过昭觉县的擀毡技艺现状调查,梳理它的历史脉络、探索制作工艺、保护这项传统技艺人现状及困境,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所以研究凉山彝族擀毡技艺是很有必要而且有重要价值。擀毡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艺术,是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术和工艺品。长期以来,毡制品是一种地方形式的家庭经济,是高寒山区人们维系生活的经济来源。可以有效的促进山区农民的增收。
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广,尤其是自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的直播功能,更加直接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可以使非物质文化让更多热爱的人学习,传承给更多的人,既可以在工作中展示非物质文化,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类,可以形成产业,可以开设擀毡技艺非遗项目的门店,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给农民增加就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乡村振兴;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游旅的优质资源,加以利用,会改变乡村的面貌,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要加强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保护,这些都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根基,对提高乡村品位,改变乡村面貌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凉山昭觉县彝族的国家级非遗擀毡技艺该如何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给其他非遗的繁荣发展提供一个模式。本文以昭觉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擀毡技艺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田野调查基础上全面掌握凉山昭觉彝族擀毡技艺传承历史与现状;其次,全面系统对彝族擀毡原料来源、种类与制作技艺流程变化进行调查,进而揭示彝族传统技艺发展脉络及文化内涵;再三,特别关注彝族擀毡技艺制作工艺与工具、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经营变化过程;最后分析如何对凉山彝族擀毡技艺的保护与开发。通过昭觉县的擀毡技艺历史现状调查,梳理它的历史脉络、探索制作工艺,保护这项传统技艺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应贵.物与物质文化[M].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63-110.
[2]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8.
[3]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58-231.
[4]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1994.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307-30.
[5]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10.
①彝语,擀毡制品披毡的名称。
②彝语,彝族服饰中一种披风,用羊毛织成的,下面有须须。
作者简介:甲巴拉则,男,彝族,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学(彝学)硕士,研究方向:彝族历史文化。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昭觉县彝族擀毡技艺调查研究”(ZD20236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