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数字化技术、新媒体平台得以广泛应用, “三农”短视频作为一种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创作内容的短视频类型,在传播农村新气象、展现农民新风貌、提振农业新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和面广量大繁琐的乡村建设,“三农”短视频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须做到“流量”与“质量”并重。
内容建设:以乡村生活为根,以传统文化为魂
在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工作的背景下,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为“三农”题材开绿灯,纷纷布局“三农”短视频赛道。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快手“三农”兴趣用户达3.3亿,抖音“三农”短视频数量达10.2亿个。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三农”短视频创作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但素材的单一化、内容的同质化,对“三农”短视频的质量与流量造成较大影响。
“三农”短视频流量与质量并重,需要加强内容建设。一方面,以乡村生活为根,紧紧围绕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农村建设的各个维度、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全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乡村真实图景,在提升“三农”短视频丰富度的基础上,满足受众对乡村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例如,西瓜短视频博主“知农道农”积极传播农业知识、分享农业技术,普及防治病虫害、使用肥料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魂,融入乡土文化、农耕文明、历史遗迹、风格建筑以及传统技艺,与自然生态、农事生产等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在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加持下,使“三农”短视频质量上升至全新高度,进而带来可观流量。
形式创新:以前期拍摄为主,以技术应用为辅
在“三农”短视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短视频制作者,其中不乏掌握新媒体专业知识和乡村相关知识的“三农”博主。但除此之外,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其在拍摄质量、作品风格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导致短视频吸引力与完播率较低。
“三农”短视频流量与质量并重,需要持续形式创新。一方面,提升短视频制作者的前期拍摄水平。各大短视频平台可与地方展开合作,定期提供拍摄、剪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课程,确保“三农”短视频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辅助创新短视频的表现形式,采用Vlog、直播、剧情短片以及动画等,增强“三农”短视频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贴近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三农”短视频的点击率和完播率。
意识形态:以价值导向为本,以乡村建设为要
“三农”短视频是各大短视频平台扩充内容、吸引关注的路径,其根本价值在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但在此过程中,滋生出越来越多的“虚假助农”短视频。这些短视频虚构贫困、渲染悲惨故事、所涉农产品质量无保障,责任意识存在偏差。
“三农”短视频流量与质量并重,必须端正意识形态。一方面,以价值导向为本,积极承担社会教育功能,杜绝为了获取流量和利益,宣传虚假、低俗的“三农”内容。另一方面,以乡村建设为要,发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国家惠农政策、推广现代农业科技、讲述脱贫致富故事等,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并支持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例如,“三农”博主“康仔农人”不仅推广田东芒果、合浦豆角酱等自己家乡的农产品,而且借助短视频为其他地区的农产品争取机会;“三农”博主“水稻一朵er”在直播讲解水稻技术的同时,搭建起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了流量获取与乡村建设的双赢。
“三农”工作是一件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同时也要借助“三农”短视频的力量。加强内容建设、持续形式创新、端正意识形态等,既是提升“三农”短视频内容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高质量、可持续流量的长久之策。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ISMAS模式‘三农’短视频传播与应用创新研究”〈编号2023JJ6017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