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领土争端,国际联盟也试图干预其他国际与国内冲突。它成功地打击了鸦片和性奴的交易,以及改善了难民的处境,特别是在1926年前的土耳其。在后一方面的革新之一则是在1922年推出的,予以无国籍难民的第一个国际公认的身份证明——南森护照。[129]
希腊及保加利亚
编辑
主条目:佩特里奇事件(英语:Incident at Petrich)
在1925年10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边境哨兵事件后,双方便开始发生冲突。[130]事件发生后三天,希腊军队入侵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政府下令其部队只作象征式反抗,并在边境地区撤走约10000至15000人,并相信国联会协助解决争端。[131]国联对希腊的入侵作出谴责,并呼吁希腊从保加利亚撤军,并向其作出赔偿。[130]
利比里亚
编辑
美国橡胶制造大厂凡士通被控诉强迫劳动及美国控诉奴隶贩运,赖比瑞亚政府要求国际联盟进行调查[132],由国际联盟、美国及赖比瑞亚指定委员组成委员会进行调查[133],国际联盟于1930年确认奴役及强迫劳动事实并发布报告,指出许多政府官员参与契约工交易并建议以之取代美裔及欧裔赖比瑞亚劳工,造成赖比瑞亚国内不满,致使当时总统查尔斯·金(英语:Charles D. B. King)及副总统辞职,利比里亚政府禁止强迫劳动和奴役,并要求美国帮助社会改革。[133][134]
九一八事变
编辑
主条目: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中国代表和国际联盟讨论满州事变。
九一八事变被视为是国联的重大挫折之一,因为国联的主要成员未有就此事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日本也借此退出国联,而中国虽然不承认满洲国,但是也无法收复满洲。
最初中国与日本签订的条约订明,日本政府有权在南满铁路周围驻军。[135]1931年9月18日晚上约10时20分,日军关东军派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炸毁了南满铁路在奉天府(今沈阳市)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的区间[136][137],并以“反击中国的袭击”为由,派兵占领奉天与中国东北地区[137][136][138]。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藉华人殴打日本僧侣及抵制日货为名,派遣空军和海军对上海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攻击。在转移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后,日军于3月1日成立满洲国,扶植清朝逊帝溥仪为满洲国皇帝[139]。
1931年9月21日,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照会国联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时译德兰孟)。其后,国联同意施肇基博士的要求,并成立以李顿爵士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当调查团于12月到达奉天时,当地中国人民都表示日军非法占领满洲,而日本则对国联宣称其行动目的是维持该区和平。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在北平签署了调查报告书,写明“日本占领行为是错误的”及“满洲须交还予中国”,并将其送回日内瓦。投票前,日本威胁大会将进行更多侵略行动,但最后国联在大会以42票对1票(1票为日本,另有暹罗投弃权票)通过了以李顿报告书为基础的声明,否认满洲国的合法地位,并要求日本交还满洲给中国。为此,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
根据国联条约,国联应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但国联未有实行此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并非国联成员。即使日本因受到制裁而不能与国联会员国进行贸易,但仍然可以藉著与美国这个大国贸易而维持经济水平。另外,国联理论上可以组成军队进攻满洲,但一些主要大国(如英国和法国)以专注内政(例如维持其殖民地现状)为由拒绝,故未有成事,只是在上海遭到威胁时进行了斡旋。基于这些原因,日本得以继续侵占东北地区,直至二战完结时由苏联红军占领该区及交还中国为止。
大厦谷战争
编辑
主条目:大厦谷战争
1932年时,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抢夺大厦谷的战争。虽然该地区人烟稀少,但巴拉圭河位在该地区内,它是该地区内陆国进出大西洋的重要途径,[140]并且有说法认为,大厦谷地区含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虽然事后证明并非如此。[141]整个地区不断发生冲突,到1920年代末期逐渐加剧,终于在1932年爆发了大厦谷战争。
巴拉圭主动向国联请援,但国联以“所有美洲事务应由泛美会议处理”为由拒绝采取行动。1933年5月20日,国联终于决定介入调停,但是交战两国突然提出将与四个邻国(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而非国联商讨解决方案,在四国最终拒绝提议后,行程被耽搁国联委员会最终于11月抵达南美。此时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巴拉圭拒绝了和平提议,并在武器禁运和制裁威胁下宣布退出国联。[142]战争中双方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双方共损失9万馀士兵,其中玻方约57,000人,巴方约36,000人,因为各方死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甚多,使这两个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143]双方最后于1935年6月12日在阿根廷、美国及其他南美国家的调解下达成停火协议,7月21日,双方签订《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的大部份土地。[144]
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
编辑
主条目:阿比西尼亚危机(英语:Abyssinia Crisis)和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海尔·塞拉西一世取道耶路撒冷逃离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意大利王国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命令40万军队自意属厄利垂亚及意属索马里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145]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元帅从1935年11月的战争,并下令轰炸阿比西尼亚,使用化学武器例如芥子毒气,并且在供水里下毒,包括未设防卫的村庄和医疗设施。[145][146]1936年5月,现代化的意大利皇家陆军击败装备简陋的阿比西尼亚人,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仓皇出逃[147]。
1935年11月,国际联盟谴责意大利发动侵略,采取经济制裁。但由于忽略禁售或关闭实际上由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制裁基本上无效。[148] 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后来表示,这算是终极手段了,因为当时所有人手头上的军队都无法抗衡意大利的袭击。[149]1935年10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施行新近通过的中立法, 双边实行武器和弹药禁运,但向交战的意大利人进一步延长了“道义禁运”,包括其他贸易品。同年10月5日及后来的1936年2月29日,带着些少成果,美国竭力将石油等原料的出口恢复到和平时期水平。[150]联盟于1936年7月4日解除禁运,但到那时意大利已经取得阿比西尼亚城区的控制权。[151]
1935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塞缪尔·霍尔(英语:Samuel Hoare, 1st Viscount Templewood)和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推出霍尔-赖伐尔协定,提议划分为意大利占领区和阿比西尼亚占领区,尝试结束阿比西尼亚冲突。就在墨索里尼准备签约时,协定走漏风声。英国和法国民众群情抗议,表示协定出售了阿比西尼亚。霍尔和赖伐尔被迫辞职,英国和法国政府断绝与两人的关系。[152]1936年6月,海尔·塞拉西一世打破国家元首亲自致函国际联盟议会的先例,恳请联盟保护他的国家。[153]
阿比西尼亚危机证明,国际联盟会被成员国的自身利益所左右。[154]制裁不够严厉的原因之一就是英法两国都担心太过严厉的制裁会驱使墨索里尼同希特勒结盟。[155]
西班牙内战
编辑
主条目: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军队发动政变,引发第二共和政府军同保守派反共国民军势力之间的长期内战[156],其中国民军将领大多是保守派的西军将领,意图推翻当时政权,而政府军则效忠新当选的左派政权。9月,西班牙时任外交大臣胡利奥·阿尔瓦雷斯·德尔巴约向国联发出呼吁,希望国联以武力保卫西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而国联并未干涉内战,亦没有阻碍他国的干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随后继续全力援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国民军,而苏联则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1937年2月,国联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军国际纵队介入内战,但仅具象征意义[157]。
中国抗日战争
编辑
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日之间的局部冲突便连续不断。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158]:304-3159月12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联盟尽快干预。西方国家非常同情中国与侵华日军之间的斗争,尤其因为上海发生的淞沪会战时有为数不少的外国人在上海公共租界面临日本的威胁。[159]但是,国际联盟无法为中国提供任何帮助。10月4日,国际联盟决定将中日冲突事宜交给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九国公约会议[160][161]。
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编辑
国联谴责了意大利于1939年4月7日的入侵行动,但实际上完全没有行动,而意大利早于1937年退出。4月12日阿尔巴尼亚全境被占领。
冬季战争
编辑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跟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芬兰,为此12月14日国联决定将苏联开除出国际联盟。1940年3月芬苏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