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脚下目化石时期: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210–66 Ma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路氏迷惑龙骨架模型,位于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演化支:
†悍龙类 Bagualosauria
演化支:
†板龙类 Plateosauria
演化支:
†大脚类 Massopoda
演化支:
†蜥脚型类 Sauropodiformes
演化支:
†近蜥龙类 Anchisauri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Marsh,1878
演化支[1]
†杏齿龙属 Amygdalodon
†古齿龙属 Archaeodontosaurus
†贝里肯龙属 Blikanasaurus
†金沙江龙属 Chinshakiangosaurus
†珙县龙属 Gongxianosaurus
†伊森龙属 Isanosaurus
†哥打龙属 Kotasaurus
†造雨龙属 Pulanesaura
?†益州龙属 Yizhousaurus
†莱森龙科 Lessemsauridae
†沉重龙类 Gravisauria
异名
†后凹龙类 Opisthocoelia Owen,1860
†鲸龙类 Cetiosauria Seeley,1870
†Diplodocia Tornier, 1913
蜥脚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称蜥脚亚目、龙脚下目、真蜥脚亚目,在希腊文里意为“有蜥蜴般的脚”,是蜥臀目的一个下目,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878年建立[2]。
蜥脚类恐龙具有小型头部、长颈部、长尾巴、以及粗壮的四肢。它们是目前已知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巨大动物,包括许多知名的属,如迷惑龙(原名为雷龙)、腕龙、梁龙等。蜥脚类恐龙首次出现于三叠纪晚期(2亿1000万年前),它们当时的外表类似基础蜥脚形亚目恐龙。到了侏㑩纪晚期(1亿5000万年前),蜥脚类恐龙的分布广泛,尤其是梁龙科与腕龙科。只有泰坦巨龙类存活到白垩纪晚期,但它们几乎分布于全球。然而,泰坦巨龙类与其他非鸟类的恐龙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了。蜥脚下目的化石在各大陆都有发现,包含南极洲。
但是,很少发现完整的蜥脚类化石。许多物种,尤其是最大型的物种,仅发现相关联或是非天然状态的骨头。许多接近完整的标本都缺乏头部、尾巴末端、以及四肢。蜥脚下目和原蜥脚亚目都属于蜥脚形亚目,他们和绝大多数恐龙都属于蜥臀目。
体征[编辑]
蜥脚类恐龙是植食性四足动物,通常拥有长颈部与匙状牙齿。它们拥有小型头部、巨大身体、通常拥有长尾巴。它们的后肢粗壮、笔直,后脚掌有五个脚趾,只有内侧三、四趾具有趾爪。与后肢相比,前肢较为修长,前脚掌只有拇指有大型指爪。大部分科普书籍的想像图,在这些无趾爪的位置加上蹄状趾爪。在蜥脚类恐龙之中,近侧尾椎有高度可鉴定性[3]。
蜥脚类恐龙的部分背椎移到颈部的位置,导致颈部至少有12节脊椎,延长了颈部长度。脊椎的神经棘形状可容纳韧带,以协助抬高颈部与支撑头部重量。尾椎至少有44节。柱状四肢演化成可支撑庞大身体重量,踝部有软骨可缓冲、避震。前肢有五根指头,但指头骨头数量减少。它们以脚趾行走,脚掌离地且有肉垫支撑重量。大型鼻开孔位于头颅骨的后段。而耻骨或许可能支撑大型肠道[4]。
体型[编辑]
数种巨型蜥脚下目恐龙的体型比较图。分别为:阿根廷龙(红)、马门溪龙(绿)、超龙(橘)、梁龙(紫)、富塔隆柯龙(蓝)
蜥脚下目的最明显特征是它们的体型。即使是侏儒型的蜥脚类恐龙,例如欧罗巴龙的身长可能达5到6公尺,也是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之一。唯一可以在体型上与它们匹敌的是须鲸科动物,例如蓝鲸。但与鲸鱼不同的是,蜥脚类恐龙全都生存在陆地上。有些蜥脚类恐龙的头部维持在低高度,例如梁龙科;而其他蜥脚类恐龙则维持在很高的高度,例如圆顶龙。
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外形并没有其他恐龙多样化,原因可能是体型限制,但它们仍拥有许多种类。有些蜥脚类恐龙拥有极长的尾巴,例如梁龙科,它们可能将尾巴当作鞭子般挥打,末端可产生音爆[5],或是造成掠食动物的伤害[6]。在化石较为完整的蜥脚类恐龙中,超龙可能是最长的恐龙,身长可达33到34公尺[7],但其他如地震龙、旧纪录保持者梁龙也拥有极长的身长。易碎极巨龙(旧称易碎双腔龙Amphicoelias fragillimus)只发现一个脊椎骨,但身长可能达到55到60公尺[8],比蓝鲸还长,但易碎极巨龙的唯一化石却在叙述不久后遗失了。而目前最长的陆地脊椎动物是网纹蟒,身长只有8.7公尺[9]。
柏林洪堡博物馆的长颈巨龙(原名布氏腕龙)骨架模型,是目前全球最高的骨架模型
其他蜥脚类恐龙,例如腕龙科,拥有高肩膀与极长颈部,使它们的身高非常高。波塞东龙可能是最高的恐龙,身高可达18公尺。而原本的颈部最长恐龙为马门溪龙,身长有22到26公尺。而目前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身高只有4.8到5.5公尺。
其他体型特别大的蜥脚类恐龙包含:阿根廷龙的体重为80到100公吨之间,可能是最重的恐龙;富塔隆柯龙、潮汐龙、安第斯龙、南极龙、银龙等大型恐龙的体型接近阿根廷龙。有些泰坦巨龙类可能更重,如巨体龙的体重可能为175到220公吨之间,但证据很少。而目前最大的陆地动物为非洲象,体重不超过10公吨。
最小型的蜥脚类恐龙包含:欧姆殿龙(4公尺)、侏儒种泰坦巨龙类马扎尔龙(5.3公尺)、以及侏儒种腕龙科的欧罗巴龙(6.2公尺)[10]。发现于德国的欧罗巴龙,其小型体型可能是因为岛屿环境隔离而造成的。梁龙科的短颈潘龙拥有非常短的颈部,是梁龙科中最短的物种。其他蜥脚类恐龙的颈部可生长到背长的四倍,但短颈潘龙的颈部比它们的身体还短。
四肢与脚掌[编辑]
股骨
蜥脚类恐龙是群体型巨大的四足动物,因此四肢能够承受相当大的重量。蜥脚类恐龙与现代大型四足动物(例如大象)的前脚结构不同。它们的前脚掌骨头以垂直方式排列、接触地面;而大象的前脚掌骨头往两侧称开,形成宽广的脚掌,手指骨头缩短。原始蜥脚类恐龙(例如火山齿龙、巨脚龙)的手部骨头仍往两侧称开,具有脚指[11]。真蜥脚类的前脚掌只有蹄状指爪,无法看到脚指。蜥脚类恐龙的后脚掌宽广,大部分物种只有三个脚趾[12]。
蜥脚类恐龙的掌骨以半圆形、垂直地面方式排列,所以它们的前脚足迹呈马蹄状。根据足迹化石,蜥脚类的前脚掌没有肉垫,与大象不同[11]。大部分蜥脚类只有拇指具有明显的指爪,功能仍未知。梁龙科的拇指指爪最大;而腕龙科的拇指指爪最小,某些足迹化石甚至无法辨认出拇指指爪[13]。
除了早期物种(如詹尼斯龙),泰坦巨龙类没有拇指指爪。泰坦巨龙类是最特殊的蜥脚类恐龙,除了没有指爪,前脚掌的指骨都已退化、消失。泰坦巨龙类的前脚掌只有柱状的掌骨[14]。
根据葡萄牙发现的足迹化石,至少某些蜥脚类恐龙(可能属于腕龙科)的前脚掌的底部、侧边,覆盖者小型的长刺状鳞片[15]。泰坦巨龙类的掌骨底部(接触地面端)的形状宽广、呈方形,某些标本的前脚掌保存了软组织,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前脚掌可能具有肉垫[14]。
Matthew Bonnan提出蜥脚类恐龙的四肢骨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保持大致的形状,长宽高以相等的程度增加。业馀科学家Jim Schmidt认为四肢以柱状方式直立的动物,四肢骨头会采取这种生长方式。大部分脊椎动物的四肢骨头在成长过程中,长宽高的成长幅度不一致,造成形状上的改变,以与增加的体重相符[16][17]。
气囊[编辑]
如同兽脚亚目与鸟类,蜥脚类恐龙的脊椎内部具有复杂的凹处、洞孔、空室,生前可能包含气囊,类似鸟类的呼吸系统。早期蜥脚类恐龙只有颈椎具有气腔,新蜥脚类的荐椎也出现气腔。梁龙超科与泰坦巨龙类也个别发展出前段尾椎的气腔[18]。
在蜥脚下目的研究历史早期,古生物学家就已辨认出这些动物具有气腔。在19世纪晚期命名的鸟面龙(Ornithopsis),曾经因为脊椎的空腔,而被认为是种翼龙类[19]。
葡萄园龙,一种身体覆盖装甲的泰坦巨龙类
身体装甲[编辑]
有些蜥脚类恐龙拥有由皮内成骨形成的装甲(例:萨尔塔龙、葡萄园龙)。有些属的背上拥有尖刺(如奥古斯丁龙),而其中几属拥有尾槌(蜀龙)。
古生物学[编辑]
生态位[编辑]
最初发现蜥脚类恐龙的化石时,许多科学家将它们与现代鲸鱼互相比较、参照。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的大部分相关研究,认为这些史前大型爬行动物的体型过大,无法在陆地上行动,因此认为它们应该是水生动物。在1970年代以前,大部分古生物想像图,将蜥脚类恐龙描绘成完全水生或半水生动物[20]。在1950年代,开始有古生物学家质疑蜥脚类恐龙是否是水生动物,如果它们的身体沉浸于水面下,极大压力将造成肺脏与心脏的伤害[21]。此外,大部分早期研究只注意到蜥脚类恐龙的巨大体型,而忽略它们骨骼内部的气囊空间。在1878年,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曾提到蜥脚类恐龙的骨骼结构类似浮筒。
在1970年代,开始有古生物学家研究蜥脚类恐龙的多气囊骨骼、水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罗伯特·巴克等人根据蜥脚类恐龙的多气囊骨骼、沉积学与生物力学的证据,而提出蜥脚类恐龙其实是主要生存于陆地的动物。在2004年,D.M. Henderson提出蜥脚类恐龙的骨骼具有非常多气囊空间,如果它们进入水体时,浮力会让它们浮在水面、无法完全沉浸于水面之下。另一方面,由于它们的身体不会完全位于水面下方,巨大压力不会压迫它们的内脏器官[20]。
过去曾发现数个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只有前肢的足迹,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在水中游泳的证据。D.M. Henderson提出,这可能是长前肢的蜥脚类恐龙(例如大鼻龙类)在浅水前进时,用长前肢在水底移动,而较短后肢不接触水底[20]。但由于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外形,它们在水面浮动时会很摇晃、不稳定。D.M. Henderson认为,当蜥脚类恐龙在水中以长前肢移动时,它们将难以控制方向、身体不稳定,类似喝醉的船夫[20]。
目前蜥脚类恐龙不再被认为是水生或半水生动物,近年证据显示它们生存于潮湿或水岸环境。蜥脚类的足迹化石常被发现于水岸环境或泛滥平原的沉积层,而蜥脚类的骨骼化石常被发现于潮湿沉积层、或是带有水生生物的化石[20]。
群体行动与亲代养育[编辑]
群体行动的阿拉莫龙想像图
根据许多尸骨层与足迹化石,显示蜥脚类恐龙是群居动物。但是不同种类的蜥脚类恐龙,构成群体的规模不一。以一个发现于阿根廷侏罗纪中期地层的尸骨层为例,当中的化石由成年个体、幼年个体所构成,来自于不同年龄层。而根据其他尸骨层、足迹化石,许多蜥脚类恐龙的群体依年龄层而构成,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分别独自行动。目前已知会以不同年龄层而个别群体行动的物种,包含:阿拉莫龙、巧龙、以及某些梁龙科[22]。
在2009年,一群科学家试图研究蜥脚类恐龙为何会以不同年龄层来群体行动。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显示,成年、幼年蜥脚类恐龙会以不同植物为食。研究人员推测,成年、幼年蜥脚类恐龙分别以群体行动,是寻求不同种类的食物来源。而成年与幼年个体的巨大差距,也可能影响它们摄取植物的方式,并使它们采取分别群体行动的方式[22]。
一个幼年梁龙科骨架模型
由于刚孵化的幼体,可能会与成年个体共同相处一段时间,而且蜥脚类恐龙可能是早熟性动物。研究人员推测,那些会采取不同年龄层分开行动的物种,不会有亲代养育的行为[22]。而会采取成年、幼年个体群体行动的物种,可能会有亲代养育的行为,以照顾刚孵化的幼体直到成年[23]。
目前古动物学家还不清楚哪些物种会采成年、幼年个体集体行动,哪些物种会采取不同年龄层分开行动。需要更多的群体行动证据,才能清楚研究出蜥脚类恐龙的群居行为模式[22]。
步态[编辑]
以后脚站立的梁龙想像图。由查尔斯·耐特在1911年绘制
在非常早期的时候,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与其他人便已假设蜥脚类恐龙能以后肢站立,使用它们的尾巴充当三脚架的第三只脚(有点类似袋鼠)[24]。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重龙著名骨架模型,便是采用这个假设而重建。一个2005年的研究假设,如果蜥脚类恐龙已适应偶尔以二足方式站立,那它们的前肢脚掌应该会有因为压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然而,在检验过众多的蜥脚类骨骸后,没有发现相关的证据[25]。
以三脚架方式站立的重龙骨架模型。位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如果蜥脚类恐龙以三角架方式站立,应该会有巨大的重量施加在尾巴的脉棘(Haemal spine)上。随者蜥脚类恐龙的成长,它们的体重也随之增加,当它们以后脚站立时,这些脉棘会承受越来越多的重量,直到某些脉棘发生压力性骨折,这将让蜥脚类恐龙以后脚站立时感到痛苦,而因此必须改采四足方式。当蜥脚类恐龙过重而无法后脚站立时,它们可能发展出较为安全的方式以避免用后脚站立。在蜥脚类恐龙的尾椎上曾发现骨折的脉棘。
在2009年,Heinrich Mallison研究不同蜥脚类恐龙以三脚架方式站立的可能性。他发现某些被认为是以后肢站立的特征,例如泰坦巨龙类的左右脚间距宽,其实并不代表它们能够用后肢站立。Mallison分别指出,泰坦巨龙类的脊柱关节灵活,如果以三脚架方式站立,脊柱的灵活关节会使它们无法稳定站立,除非背部有大量肌肉辅助。而腕龙科的身体重心位在身体前半段,也使它们无法以三脚架方式站立[26]。梁龙科似乎较有可能以三脚架方式站立。梁龙科的颈部关节灵活、身体重心位在臀部、骨盆结构稳固、以及尾椎的形状,可能允许尾巴负担部分的重量。Mallison推测,梁龙科比大象更适合偶尔以后脚站立。Mallison更主张,当它们偶尔以后肢站立时,四肢骨头并不会发生压力性骨折[26]。
头部与颈部姿势[编辑]
长期以来,蜥脚类是否能够高举头部、颈部,或是颈部维持在水平的姿势,是最常提起的争论之一。某些科学家们提出质疑,如果蜥脚类恐龙能够高举颈部,以高层的树叶为食,它们的心脏是否能够维持足够的血压,供应血液至脑部。一项2009年的研究显示,如果蜥脚类的颈部高举,将血液输送到头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占去它们日常摄取能量的一半以上[27]。此外,心脏若将血液输送至高举的头部,血压将高达700毫米汞柱,它们的心脏大小必须是鲸鱼的15倍[28]。有学者主张,梁龙、迷惑龙等蜥脚类恐龙进食时,身体的位置保持不动,借由长颈部的左右移动,以大范围的低矮植被为食[29]。
抱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蜥脚类能够以S状方式高举颈部。在2009年,一个研究提出所有四足类都能够将头颈部高举,以警戒四周的环境。研究人员也发现,梁龙的颈部可以下垂至45度[30][31]。
一个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
足迹化石与移动方式[编辑]
目前已在许多大陆发现蜥脚类的足迹化石。古动物学家借由这些足迹化石,可以研究蜥脚类的前肢、后肢功能。蜥脚类的前肢足迹小于后肢足迹,前肢足迹的形状常为新月状[32]。
根据左右足迹的间距,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可分为三种型态,分别为:狭窄间距、中等间距、宽间距,可推论出不同的移动方式[32]。一个2004年的研究,发现进阶型蜥脚类恐龙的足迹间距可归纳出不同型态,与演化上的分类相符合。大部分蜥脚类恐龙的足迹间距狭窄,前肢拇指的指爪痕迹明显。腕龙科、原始巨龙形类的足迹间距、拇指指爪痕迹中等,显示出它们的演化趋势。原始泰坦巨龙类的左右足迹间距更宽,仍保有拇指指爪。进阶型泰坦巨龙类的左右足迹间距最宽,前肢的拇指指爪已消失[33]。
科学家们过去一度认为蜥脚龙类必须栖息在湖泊或沼泽中藉水漂浮。不过在找到化石足迹后,就推翻了这个说法。蜥脚类的足迹宽度间隔狭窄,证明它们的四肢位于身体正下方,而非像蜥蜴与乌龟般向两侧张开[4]。
体型的演化[编辑]
为何蜥脚类恐龙会演化出巨大的体型,目前已有数个相关理论。在蜥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阶段,就有演化出巨大体型的趋势,最早可追溯至三叠纪晚期。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推测,蜥脚类恐龙的祖先有体型巨大化的演化压力[8]。
根据体型巨大的现代植食性哺乳动物(例如象及犀牛),显示巨大的植食性动物会有较高的消化效率。由于大型的动物有较长的消化系统,食物会留在身体较长时间,容许它们在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来源下生存。它们的小肠会有大量的发酵室,容许微生物积聚及发酵植物,协助消化。在蜥脚类的演化历史中,化石主要发现于半干燥及季节性干焊的环境,而在旱季有著季节性的食物营养价值下降。以大部分晚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为例,它们的生存环境是疏林草原,而现代巨大植食性动物生存在类似的干燥环境,支持上述的说法。其他巨大体型的优势则被认为是次要的,例如对掠食动物的相对抵抗力、低能量消耗、或较长的寿命等[8]。
发现历史[编辑]
圆顶龙想像图,由John A. Ryder于1877年绘制,是第一个蜥脚类的重建图
目前的圆顶龙骨架模型
已知最早的蜥脚类化石,是在英格兰发现。这些零散的化石,最初被鉴定为其他动物。当时并不清楚这些动物的外表,以及与其他恐龙的演化关系。
第一个被科学方式研究的蜥脚类化石,是一颗牙齿。在1699年,Edward Lhuyd在英格兰牛津市近郊发现一颗牙齿化石,命名为Rutellum implicatum[34]。在2002年,科学家发现这颗牙齿属于蜥脚下目恐龙。但是,这个学名的建立早于林奈氏分类系统的建立,而且已经超过50年不曾被任何科学期刊使用,而且是个根据牙齿而被建立的学名,因此本身也是个无效的遗失名[35]。
在1841年,理查·欧文根据稍早发现的大型零散骨头,认为是种未知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是现代鳄鱼的近亲,于是命名为鲸龙(Cetiosaurus),意为“鲸鱼蜥蜴”。同时,他将两颗心脏形状的牙齿,判断是种未知的大型爬行动物,并命名为央齿龙(Cardiodon)。鲸龙与央齿龙成为最早被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蜥脚类恐龙。但在1842年,理查·欧文建立恐龙(Dinosauria)一词,并当时没有包含鲸龙与央齿龙[36]。
在1850年,吉迪恩·曼特尔重新研究数个被归类于鲸龙的骨头,他发现其腿部骨头具有髓腔,这是种陆地动物的特征。曼特尔将这些骨头建立为畸形龙(Pelorosaurus),属于恐龙。但是曼特尔并没有发现畸形龙与鲸龙的相似处[19]。
在1870年,哈利·丝莱(Harry Seeley)鉴定一些脊椎骨,他发现这些脊椎属于一种大型动物,内部具有气囊。由于当时只有鸟类与翼龙目的骨头具有气囊,哈利·丝莱将这些脊椎命名为鸟面龙(Ornithopsis),意为“鸟的面孔”,并归类于翼龙目[19]。
随者更完整的鲸龙化石的出土,约翰·菲力普斯(John Phillips)在1871年提出鲸龙是畸形龙的近亲,也属于恐龙[37]。自从1870年代开始,美国发现更多、更完整的蜥脚类化石(尤其是迷惑龙、圆顶龙),古生物学界才拼凑出这些大型爬行动物的外形。在1877年,John A. Ryder绘制圆顶龙的重建图,这是第一个蜥脚类恐龙的重建图[38]。同样在1877年,理查德·莱德克根据在印度发现的零散脊椎,命名为泰坦巨龙(Titanosaurus),这是首次在南方大陆发现的蜥脚类恐龙[19]。
在1878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发现了当时最完整的蜥脚类化石,并命名为梁龙。马什同时建立蜥脚亚目(Sauropoda),意为“蜥蜴的脚”,包含鲸龙、梁龙、以及它们的近亲,以有别于其他已知的恐龙分类单元[19]。
分类学[编辑]
数种大鼻龙类恐龙,由左到右依序为:圆顶龙、腕龙、长颈巨龙、盘足龙
在近十年,蜥脚下目的分类大致上是固定的,但还是有一些科或属的位置未确定,例如:盘足龙、简棘龙、约巴龙、以及纳摩盖吐龙科。在某些版本分类法里,并不包含火山齿龙科、鲸龙科、峨嵋龙科,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并系群,或复系群;某些版本也认为圆顶龙科是复系群,而不包含圆顶龙科。
以下简略演化树是根据威尔森在2002年的研究[39]:
蜥脚下目
火山齿龙
真蜥脚类
蜀龙
巨脚龙
巴塔哥尼亚龙
峨嵋龙
马门溪龙
约巴龙
新蜥脚类
简棘龙
梁龙超科
大鼻龙类
圆顶龙
巨龙形类
腕龙
盘足龙
泰坦巨龙类
以下演化树来自于迪亚戈·玻尔(Diego Pol)等人的2011年研究[40]:
蜥脚下目
黑丘龙
卡米洛特龙
贝里肯龙
莱森龙
雷前龙
珙县龙
沉重龙类
火山齿龙
塔邹达龙
伊森龙
真蜥脚类
蜀龙
巴塔哥尼亚龙
峨嵋龙
马门溪龙
巨脚龙
鲸龙
新蜥脚类
参考资料[编辑]
^ Holtz, Thomas R. Jr.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PDF). Random House. 2012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12).
^ Marsh, O.C. (1878). "Principal characters of American Jurassic dinosaurs. Part I".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16: 411-416
^ Tidwell, V., Carpenter, K. & Meyer, S. 2001. New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a) from the Poison Strip Member of the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Utah.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D. H. Tanke & K. Carpenter (ed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Eds. D.H. Tanke & K. Carpent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39-165.
^ 4.0 4.1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 Peterson, Ivars. Whips and Dinosaur Tails. Science News. March 2000 [200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4).
^ Bakker, Robert (1994). "The Bite of the Bronto" Earth 3:(6):26–33.
^ Lovelace, David M.; Hartman, Scott A.; and Wahl, William R. Morphology of a specimen of Supersaurus (Dinosauria, Sauropoda)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of Wyoming, and a re-evaluation of diplodocid phylogeny. Arquivos do Museu Nacional. 2007, 65 (4): 527–54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8.0 8.1 8.2 Carpenter, K. (2006). "Biggest of the big: a critical re-evaluation of the mega-sauropod Amphicoelias fragillimus." In Foster, J.R. and Lucas, S.G., eds., 2006,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of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6: 131-138.存档副本 (PDF). [2008-0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2-02).
^ Murphy JC, Henderson RW. 1997. Tales of Giant Snakes: A Historical Natural History of Anacondas and Pythons. Krieger Pub. Co. 221 pp. ISBN 978-0-89464-995-0.
^ Martin Sander, P.; Mateus, Octávio; Laven, Thomas; Knötschke, Nils. Bone histology indicates insular dwarfism in a new Late Jurassic sauropod dinosaur. Nature. 2006, 441 (7094): 739–41. PMID 16760975. doi:10.1038/nature04633.
^ 11.0 11.1 Bonnan, M.F. (2003). "The evolution of manus shape in sauropod dinosaurs: implications for functional morphology, forelimb orientation, and phylogen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3: 595-613.
^ Paul, G.S. (1987). "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storing the life appearance of dinosaurs and their relatives - a rigorous how-to guide." Pp. 4-49 in Czerkas, S.J. and Olson, E.C. (eds.), Dinosaurs Past and Present Vol. II.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Upchurch, P. Manus claw function in sauropod dinosaurs. Gaia. 1994, 10: 161–171.
^ 14.0 14.1 Apesteguía, S. (2005). "Evolution of the titanosaur metacarpus." Pp. 321-345 in Tidwell, V. and Carpenter, K. (eds.) Thunder-Lizards: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Milàn, J.; Christiansen, P.; Mateus, O. A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sauropod manus impression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Portugal: implications for sauropod manus shape and locomotor mechanics. Kaupia. 2005, 14: 47–52.
^ Bonnan, M. F.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Humerus and Femur Shape in Morrison Sauropods: Implications for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Paleobiology. Paleobiology. 2004, 30 (3): 444–470. JSTOR 4096900.
^ Bonnan, Matthew F. Linear and Geometric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Long Bone Scaling Patterns in Jurassic Neosauropod Dinosaurs: Their Functional and Pale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7, 290 (9): 1089. doi:10.1002/ar.20578.
^ Wedel, M.J. (2009). "Evidence for bird-like air sacs in Saurischian dinosau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311A: 18pp.
^ 19.0 19.1 19.2 19.3 19.4 Taylor, M.P. (In press). "Sauropod dinosaur research: a historical review." In Richard Moody, Eric Buffetaut, David M. Martill and Darren Naish (eds.), Dinosaurs (and other extinct saurian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TML 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0 20.1 20.2 20.3 20.4 Henderson, D.M. (2004). "Tipsy punters: sauropod dinosaur pneumaticity, buoyancy and aquatic habi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71: S180–S183. doi:10.1098/rsbl.2003.0136
^ Kermack, K.A. A note on the habits of sauropods. Ann. Mag. Nat. Hist. 1951, 4: 830–832.
^ 22.0 22.1 22.2 22.3 Myers, T.S.; Fiorillo, A.R. Evidence for gregarious behavior and age segregation in sauropod dinosau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9, 274: 96–104.
^ Coria, R.A. On a monospecific assemblage of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tagonia: implications for gregarious behavior. GAIA. 1994, 10: 209–213.
^ Osborn, H. F. A Skeleton of Diplodocus, Recently Mounted in the American Museum. Science. 1899, 10 (259): 870–4. PMID 17788971. doi:10.1126/science.10.259.870.
^ Rothschild BM, Molnar RE. Sauropod Stress Fractures as Clues to Activity. Carpenter, Kenneth and Tidswell, Virginia (ed.) (编). Thunder Lizards: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381–391. ISBN 978-0-253-34542-4.
^ 26.0 26.1 Mallison, H. (2009). "Rearing for food? Kinetic/dynamic modeling of bipedal/tripodal poses in sauropod dinosaurs." P. 63 in Godefroit, P. and Lambert, O. (eds), Tribute to Charles Darwin and Bernissart Iguanodons: New Perspectives on Vertebrate Evolution and Early Cretaceous Ecosystems. Brussels.
^ Raising the sauropod neck: it costs more to get less. Biol. Lett. June 2009, 5 (3): 317–9. PMC 2679936 . PMID 19364714. doi:10.1098/rsbl.2009.0096.
^ Hearts, neck posture and metabolic intensity of sauropod dinosaurs. Proc. Biol. Sci. September 2000, 267 (1455): 1883–7. PMC 1690760 . PMID 11052540. doi:10.1098/rspb.2000.1225.
^ Stevens, K.A.; Parrish, J.M. Neck posture and feeding habits of two Jurassic sauropod dinosaurs. Science. 1999, 284 (5415): 798–800. PMID 10221910. doi:10.1126/science.284.5415.798.
^ Taylor, M.P., Wedel, M.J., and Naish, D. (2009). "Head and neck posture in sauropod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extant anima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4 (2), 2009: 213-220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useums and TV have dinosaurs' posture all wrong, claim scienti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ardian, 27 May 2009
^ 32.0 32.1 Riga, B.J.G. and Calvo, J.O. (2009). "A new wide-gauge sauropod track sit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endoza, Neuquen Basin, Argentina." Paleontology, 52(3): 631-640.
^ Day, J.J.; Norman, D.B.; Gale, A.S.; Upchurch, P.; Powell, H.P. A Middle Jurassic dinosaur trackway site from Oxfordshire, UK. Palaeontology. 2004, 47: 319–348.
^ Lhuyd, E. (1699). Lithophylacii Britannici Ichnographia, sive lapidium aliorumque fossilium Britannicorum singulari figura insignium. Gleditsch and Weidmann: London.
^ Delair, J.B.; Sarjeant, W.A.S. The earliest discoveries of dinosaurs: the records re-examined.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2002, 113: 185–197. doi:10.1016/S0016-7878(02)80022-0.
^ Owen, R. (1842). "Report on British Fossil Reptiles." Part II. 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Plymouth, England.
^ Phillips, J. (1871). Geology of Oxford and the Valley of the Tham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523 pp.
^ Osborn, H.F., and Mook, C.C. (1921). "Camarasaurus, Amphicoelias and other sauropods of Cope." 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s. 3:247-387 and plates LX-LXXXV.
^ Wilson, J. A. (2002). "Sauropod dinosaur phylogeny: critiqu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36: 217-276.
^ Cecilia Apaldetti, Ricardo N. Martinez, Oscar A. Alcober and Diego Pol. A New Basal Sauropodomorph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Quebrada del Barro Formation (Marayes-El Carrizal Bas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PLoS ONE. 2011, 6 (11): e26964 [2012-08-2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69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延伸阅读[编辑]
Bob Strauss, 2008, Sauropods: The Biggest Dinosaurs that Ever Liv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Kristina Curry Rogers and Jeffrey A. Wilson, 2005, The Sauropods: Evolution and Paleo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ISBN 978-0-520-24623-2
Upchurch, P., Barrett, P.M. and Dodson, P. 2004. Sauropoda. In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D.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pp. 259–322.
外部链接[编辑]
(英文)蜥脚下目的详述 - DinoData
(英文)蜥脚下目的特征 - Palaeos
(英文)蜥脚下目的分类系统 - Thescelosaurus!
(英文)(德文)[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205215252/http://www.sauropod-dinosaurs.uni-bonn.de/deutsch/index_dt.htm 蜥脚下目的生理与演化
查论编蜥脚形亚目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演化支:蜥形纲
演化支:鸟跖类
总目:恐龙总目
目:蜥臀目
真爬行动物
参见 真爬行动物
主龙形下纲
参见 主龙形下纲
蜥脚形亚目
见下文↓
蜥脚形亚目蜥脚形亚目
旷古龙属?
布氏盗龙属
始盗龙属
巨踦龙属?
瓜巴龙属?
姆比雷龙属
小鶆䴈龙属?
平原驰龙属
滥食龙属
农神龙科
旷古龙属?
始盗龙属?
颜地龙属
平原驰龙属?
滥食龙属?
农神龙属
悍龙类
虹龙属
安然龙属
悍龙属
埃弗拉士龙属
南巴尔龙属
泉水谷龙属
槽齿龙属
板龙类
祖父板龙属
吕勒龙属
细细坡龙属?
板龙科
优肢龙属?
寒龙属
板龙属
易门龙属
似厚龙属
里奥哈龙科
优胫龙属
里奥哈龙属
大脚类
钩爪龙属
兀龙属
巨怖龙属
里奥哈龙科?
黑水龙科
加卡帕里龙属
长颈龙属
黑水龙属
大椎龙科
远食龙属
科罗拉多龙属
冰河龙属
懦弱龙属
莱氏龙属
禄丰龙属
大椎龙属
灰龙属
普拉丹龙属
莎拉龙属
星宿龙属?
蜥脚形类
楚雄龙属
金山龙属
沙怪龙属
星宿龙属?
益州龙属
云南龙属
栗树龙属
近蜥龙类
地爪龙属
近蜥龙属
彩云龙属
莱姆帕拉佛龙属
利奥尼拉龙属
造雨龙属
鼠龙属
距叉龙属
黑丘龙科
卡米洛特龙属
黑丘龙属
兽腿龙属?
蜥脚下目
见下文↓
蜥脚下目蜥脚下目
杏齿龙属
布里卡纳龙属
金沙江龙属
珙县龙属
伊森龙属
利奥尼拉龙属?
造雨龙属?
原颌龙属?
施莱特海姆龙属
莱森龙科
雷前龙属
巨龙属
巨雷龙属
莱森龙属
沉重龙类
古齿龙属?
科塔龙属
欧姆殿龙属
瑞拖斯龙属
三巴龙属?
资中龙属?
火山齿龙科
塔邹达龙属
火山齿龙属
真蜥脚类
阿尔哥龙属?
亚洲龙属?
亚特拉斯龙属?
野马龙属
巨脚龙属
巧龙属
似鲸龙属
约巴龙属
云龙属
佩里哈龙属
蜀龙属
棘刺龙属
弗克海姆龙属
圆顶龙科?
鲸龙科?
鲸龙属
切布龙属
费尔干纳龙属?
拉伯龙属?
巴塔哥尼亚龙属?
马门溪龙科
阿纳龙属
安徽龙属
似鲸龙属?
川街龙属
酋龙属?
始马门溪龙属
黄山龙属
蝴蝶龙属
克拉美丽龙属?
马门溪龙属
峨嵋龙属
綦江龙属
强腕龙属
天山龙属
通安龙属
旺韦拉尾龙属
新疆巨龙属
元谋龙属
自贡龙属
图里亚龙类
阿曼兹龙属
洛西亚龙属
米耶拉龙属
摩押龙属
纳林达龙属
武器龙属?
敦达古鲁龙属
图里亚龙属
塞比修斯基龙属
新蜥脚类梁龙超科
见下文↓
大鼻龙类
见下文↓
疑名
沟椎龙属
央齿龙属
恐梁龙属
巨太龙属
公平龙属
新牙龙属
极龙属
梁龙超科简棘龙科
简棘龙属
梁龙形类雷巴齐斯龙科
亚马逊龙属
科马约龙属
札拉巨龙属?
伊斯的利亚龙属
拉瓦卡特龙属
极巨龙属?
异波塞东龙属
萨帕拉龙属
阿根廷科技龙属
无主龙属
科巴斯龙类利迈河龙亚科
鹫龙属
利迈河龙属
诺普乔椎龙属?
雷尤守龙属?
雷巴齐斯龙亚科
德曼达龙属
伊塔佩瓦龙属
孔椎龙属
尼日龙属
雷巴齐斯龙属
泰塔温龙属
鞭尾类叉龙科
阿马加龙属
阿马加巨龙属
巴哈达龙属
短颈潘龙属
叉龙属
糙节龙属?
难觅龙属?
小梁龙属
灵武龙属
皮尔马图埃龙属
史密斯龙属
春雷龙属
塔尔龙属
梁龙科迷惑龙亚科
双腔龙属?
迷惑龙属
载域龙属?
雷龙属
梁龙亚科
重龙属
迪涅鲁龙属
梁龙属
需盔龙属
小梁龙属?
末梁龙属
超龙属
拖尼龙属
焚躯龙属
大鼻龙类大鼻龙类
文雅龙属
阿拉果龙属
巧龙属?
大安龙属
加尔瓦龙属
黑斯廷龙属
亚嫩施龙属
特维尔切龙属
渝州龙属
大山铺龙属
圆顶龙科
圆顶龙属
洛里尼扬龙属
巨龙形类
星牙龙属
多里亚巨龙属
优腔龙属
傅山龙属
鸟面龙属
畸形龙属
皱尾龙属?
腕龙科
阿比杜斯龙属
亚特拉斯龙属?
腕龙属
雪松龙属
欧罗巴龙属
长颈巨龙属
葡萄牙巨龙属
索诺拉龙属
索里亚巨龙属
毒瘾龙属
蝰神龙属
多孔椎龙类
奥古斯丁龙属?
阿尔哈拉路龙属
无曲尾龙属
澳洲南方龙属
雷脚龙属
东北巨龙属
欧罗巴巨龙属
福井巨龙属
江山龙属
九台龙属
辽宁巨龙属
利加布龙属?
六榜龙属
大洋巨龙属
帕迪亚龙属
釜庆龙属
波塞东龙属
西伯利亚巨龙属
塔斯塔维斯龙属
特里福龙属
温顿巨龙属?
盘足龙科
南方梁龙属
嘉峪龙属?
大夏巨龙属
长生天龙属
盘足龙属
扶绥龙属
赣南龙属
戈壁巨龙属
华北龙属
黄河巨龙属
布万龙属
桥湾龙属
丝路巨龙属
丹波巨龙属
怪味龙属
永靖龙属
云梦龙属
泰坦巨龙类
见下文↓
泰坦巨龙类泰坦巨龙类
阿布达林尾龙属
安第斯龙属
安哥拉巨龙属
宝天曼龙属
北方龙属
乔冈龙属
丘布特龙属?
大夏巨龙属?
东阳龙属
沉重龙属
哈密巨龙属
拟雷巴齐斯龙属
江山龙属?
怪兽巨龙属
卡龙加龙属
利加布龙属?
马拉圭龙属
深潭龙属
忍者巨龙属
诺曼底龙属
清秀龙属
汝阳龙属
特里福龙属?
温顿巨龙属
岘山龙属
岩巨龙属
迪亚曼蒂纳龙类
澳洲巨龙属
宝天曼龙属?
迪亚曼蒂纳龙属
东阳龙属?
长生天龙属?
探索龙属?
萨米恩托龙属
草原龙属
温顿巨龙属?
岩盔龙类
埃及龙属?
银龙属
阿塔卡马巨龙属
南方海神龙属
巴力龙属
巴罗莎龙属
包鲁巨龙属
巴西巨龙属
无畏龙属
埃拉尔巨龙属
拉普拉塔龙属
马扎尔龙属
马拉威龙属
曼苏拉龙属
姆图卡龙属
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
巴西石油龙属
柏利连尼龙属
鲁夸巨龙属
苏尼特龙属
腾格里龙属
伏尔加巨龙属
乌里亚斯龙属
迪亚曼蒂纳龙类?
耐梅盖特龙科
埃希龙属?
耐梅盖特龙属
非凡龙属
拉佩托龙属?
塔普亚龙属?
细长龙亚科
葡萄园龙属
吉普赛龙属
灌木巨龙属
细长龙属
罗韦科巨龙属?
沼泽巨龙属?
巨像龙类
坚毅龙属
南极龙属
博妮塔龙属
沉重龙属?
耆那龙属
努鲁巨龙属
探索龙属
旅龙属
林孔龙类
穆耶伦龙属
林孔龙属
盐巨龙属
隆柯龙类
阿根廷龙属?
德鲁斯拉龙属
札拉巨龙属?
富塔隆柯龙属
门多萨龙属
南方巨像龙属
巴塔哥巨龙属
普尔塔龙属
焱龙属
山神巨龙属
风神龙族
阿布达林尾龙属?
阿达曼提龙属?
风神龙属
阿鲁达巨龙属
布拉瓦龙属
冈瓦纳巨龙属
马萨卡利龙属?
奥韦罗龙属?
泛美龙属
高原巨龙属
拉佩托龙属?
宽颈龙属
三角区龙属?
乌贝拉巴巨龙属
凯伊拉龙属
萨尔塔龙科
骨龙属
绿洲神龙属
埃希龙属?
拉佩托龙属?
塔普亚龙属?
三角区龙属?
诸城巨龙属
细长龙亚科?
后凹尾龙亚科
阿拉摩龙属
江山龙属?
后凹尾龙属
昆卡龙属
萨尔塔龙亚科
匿踪龙属
博纳巨龙属
木游龙属
盔甲龙属?
马萨卡利神龙属?
微腔骨龙属?
内乌肯龙属
潮汐巨龙属?
洛卡龙属
萨尔塔龙属
雅马纳龙属
疑名
布罗希龙属?
巨体龙属?
似倾齿龙属?
齐碎龙属?
高桥龙属
朱特龙属?
大尾龙属?
蒙古龙属?
秦岭龙属?
泰坦巨龙属
另见:原蜥脚下目
查论编恐龙有关议题特征
恐龙木乃伊
恐龙的体型
恐龙骨骼
恐龙牙齿(英语:Dinosaur tooth)
恐龙皮肤
恐龙粪便
恐龙蛋
恐龙的羽毛
中生代
三叠纪
晚三叠世
侏罗纪
早侏罗世
中侏罗世
晚侏罗世
白垩纪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分类蜥臀目
艾雷拉龙类
兽脚亚目
坚尾龙类
角鼻龙类
蜥脚形亚目
原蜥脚下目
蜥脚下目
鸟臀目
角足龙类
鸟脚亚目
头饰龙类
角龙亚目
厚头龙亚目
装甲类
剑龙亚目
甲龙亚目
分布
亚洲
北美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印度与马达加斯加
大洋洲
欧洲
非洲
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禄丰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
美国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
柏林自然博物馆
伦敦自然博物馆
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主题公园/保护区
中华恐龙园
西峡恐龙遗址园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相关学科
恐龙生理学
古生物学
古动物学
古生态学
地质学
埋藏学
恐龙分类
恐龙主题页
分类单元识别码
维基数据: Q14416
维基物种: Sauropoda
EoL: 42333651
PBDB: 95571
Taxonomicon: 104761